2014-03-11 15:31:33 来源:人民网
2013年频频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仍旧是大众和媒体关注的热点,比如广州的“镉大米”事件、美素奶粉涉嫌造假事件以及以狐狸、水貂等未经检验检疫的动物肉制品制售假羊肉等事件,根据专家介绍,2013年的食品安全问题更多地开始关注原料污染与恶意造假。并且根据现有问题的分析,化学性和生物性是目前引起食品安全问题最多的两个因素。
从全球食品安全来说,越来越多的现象是跟环境污染有关,在美国30年前就关注环境污染、海水污染问题,中国现在也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因为环境污染转化到食品安全的问题不是一天可以解决的,十年都解决不了,所以越早关注它是越好的。——任筑山,博士、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国际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共同主席、原美国农业部副部长
乳制品行业安全关注度最高
从2011年开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连续三年举办了“年度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教授介绍,2011年关注的是方便食品和非法添加,2012年关注标准和过程控制,2013年更多地开始关注原料污染与恶意造假。从三年中不同的热点问题的分布,亦清楚看到,舆情的关注点正逐渐深入到中国食品安全的本源。三年间有三个重点领域受关注较多。
一是以传统食品工业化为特征的中国方便食品产业。由于中国传统食品的复杂性,导致传统食品工业化自主创新过程中出现的安全性评价正在成为中国食品工业与食品安全监管中的独特问题。
二是对标准的争论与质疑。标准不是越严越好,标准是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利益平衡的产业,这种争议始终存在。
三是乳制品行业始终受到最高关注。因为中国“四二一”型独生子女的特征背景,及“三聚氰胺”的阴影,使以婴幼儿奶粉为代表的中国食品依然缺乏消费者的足够信任,任何与食品安全相关的负面报道总能引起消费者的极度恐慌,是中国食品安全“信任危机”的浓缩。
对食品安全的过度担心部分源于信息不对称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介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心有时是源于缺乏对食品安全科学的了解,但科学家掌握的科学信息和对食品安全种种问题的看法,又无法及时有效传递给消费者,导致信息严重不对称。
应该说,实施《食品安全法》4年多以来,政府和科学家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不管是风险监测、风险评估,还是标准的制定修订,监管手段等,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然而这些老百姓根本不知情也不领情。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就在于风险交流没做好,香港和台湾称之为风险沟通。这个力度现在还很弱。
鼓励形成第三方科普传播力量
在一些发达国家,政府有专门的机构从事风险交流工作,还有独立的民间交流平台来提供关于食品安全方面权威性的科学信息。但我国刚刚成立国家风险评估中心,国家层面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刚开始。
另外,在食品安全教育及相关科普知识上国家应有统筹的安排和计划,有专门的经费预算,真正重视起来。我国还应该在政策上鼓励民间风险交流平台的建设,形成第三方的科学普及传播力量,在当下,民间第三方的科学声音往往效果会更好。
目前的情况是,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政府部门往往发布信息时效性、权威性都受到质疑。权威专家害怕媒体断章取义,也不愿意面对媒体。有些媒体抓住新闻不经核实就发布,导致现在真正的科学信息明显处于劣势,而无科学依据的误导信息大占上风,其结果是造成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过度担心,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这对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只会起到负面作用。
上一篇:小米能赢得与格力的“米格十亿”赌局吗?
下一篇:最后一页
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点击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