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在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小组讨论间歇,市人大代表、北京市新发地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玉玺接受北京商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新发地2016年蔬菜交易量比去年减少1.8万吨,是成立29年以来首次下降。同时,交易额721亿元,同比增长19%。一降一升的“菜篮子指数”背后,体现了北京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中带来核心区人口下降以及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消费升级初见成效。
蔬菜交易量29年首现拐点
张玉玺透露,新发地2016年蔬菜交易量是689.14万吨,相比2015年690.94万吨的交易量下降1.8万吨,这是新发地自1988年成立29年以来蔬菜交易量首次下降。不仅蔬菜,食用油、牛羊肉、水产品、调料、干果等产品的交易量均有下降,粮食、牛羊肉蛋的交易额减少。在交易量下降的同时,新发地交易额仍然保持增长。数据显示,2016年新发地交易额是721亿元,比2015年606亿元的交易额增长了19%,高于2015年的13%交易额增长率。
交易量下降但交易额保持较快增长,源于进口水果和特色菜的增长。张玉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2016年,新发地进口水果增加22万吨,交易额增长63亿元;特色菜增加了19万吨,交易额增长6.29亿元。北京新发地总经理张月琳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进口水果的单位成本与本土水果单位成本计算方式不同,价格通常要高出至少30%甚至翻倍。
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成立于1988年5月16日,随着城市化规模扩大、耕地减少,北京本土的蔬菜供应减少。全市的绝大多数蔬菜供应需要跨区域调运加以补充,运输路程较远,其中,新发地担负着北京90%以上的农产品供应。2016年,新发地市场对部分蔬菜进场交易提出了新要求,从大葱、洋葱、大白菜等“主菜”开始,以减少垃圾为初级目标,并最终向“标准化”农产品发展。
张玉玺透露,直通车和直营店仍是新发地2017年工作的重心,将努力完成再开100家店的目标,为1000多个小区居民提供农副
食品供应。2017年蔬菜交易楼、冷链交易楼将动工,到2018年竣工,随后开始开建果品交易楼。
同步首都疏解消费升级
作为北京市菜篮子的新发地,同时也是北京市人口疏解大政的试金石及消费升级的晴雨表,新发地蔬菜交易量的减少,显示出北京在疏解非首都功能过程中带来核心区人口下降以及生活服务业品质提升、消费升级初见成效。“北京市人口减少,新发地的蔬菜购买量自然减少,交易量和北京疏解政策分不开。”张玉玺认为,这是北京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中带来核心区人口下降的重要证明。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增量、增速继续保持“双下降”,城六区常住人口实现了由增到减的“拐点”。2017年,将继续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严控城六区人口规模和开发强度。
进口水果和特色菜成为新发地新的增长点,则体现了北京市消费正不断升级。“过去,人们买菜论‘堆’、‘捆’、‘撮’,现在消费者对消费的质量、精准度有了更高的要求,人们会去挑选品种,选择更精细、更可靠的蔬菜。现在,农贸批发市场更应关注果蔬的品类、质量安全等方面,不应只关注总量提升。此外,进口果蔬的价格偏高,但是是对我国果蔬产品品类的补充,让人们的可选范围增强。”中国蔬菜流通协会会长戴中久表示。
张玉玺介绍,除了蔬菜交易量减少,新发地本身也在响应北京市疏解大政。2016年,新发地占地规模由1600亩减少至600亩,通过“上天入地”乃至深挖20米,保证营业面积基本不变。腾退出的1000多亩土地根据政府统一安排,一部分将用于增绿留白,甚至在特殊时期可以作为避难所;主体将建立一个蔬菜水果种植的科普教育中心,发展观光旅游,并规划在2017年建设蔬菜交易楼、冷链交易楼,2018年建设果品交易楼。
进口水果和特色菜的交易量及交易额两个数据的增加,显示了北京市生活性服务业品质的提升,居民消费正在升级。2016年8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北京市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行动计划》提出,要坚持问题导向,贴近市民需求,突出创新引领,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到2020年,全市生活性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行业体系;2016年4月发布的《北京市商务委员会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促进消费增长措施》,要求促进生活性服务业“规范化、连锁化、便利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提升居民生活性服务业品质,促进消费持续稳定增长。北京商报记者从华联超市采访到的数据同样显示,华联超市2016年的进口果蔬销量增长约18%,半成品菜的销量是2015年的2倍。
农超对接减少中间环节
也有一种声音认为,蔬菜交易量下降或许意味着农超对接推进中,蔬菜直接从菜地进入终端超市,中间环节减少。
北京市部分超市农超对接蔬菜已有相当高的占比。超市发相关人员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在2008年开始布局农超对接,目前货源直采的果蔬产品占全部果蔬产品的90%以上,每年果蔬的销售额约3亿-4亿元。华联超市的工作人员也表示,超市内销售的蔬菜、水果产品中,实现农超对接、货源直采的占比超70%,但多数进口果蔬要通过农贸市场获得。
戴中久认为,农超对接的作用在于省去中间流通的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保证
食品安全。但我国农产品生产较分散,通过合作社才能实现与大型连锁超市的精准对接。但农超对接还是对主流蔬菜流通渠道的补充,现在80%以上的蔬菜流通还是通过批发市场实现集散。现在农超对接还不能替代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地位。农超对接还仅仅是针对单品直接进入超市,“农-批-零”的对接方式依然是大趋势。这样选择性强,较早期的层层周转,成本已经降低很多。
北商研究院特邀研究员、
北京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赖阳认为,新发地等大型批发市场仍扮演着重要角色。他指出,农超对接执行时会有一些难度,一些超市对接的不是基地,而农产品的运销商。超市对农产品的需求特点为“品类多、总量少”,这使得源头直采的成本会很高,而通过农贸市场的运销商来完成采购,农产品直接进入超市仓储,也算是对流通环节的效率提升。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新发地也在推进自身的“产销对接”,并与北京市各大超市、餐饮企业、社区菜市场、机关团体食堂等团体采购用户合作,依托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20多年来形成的覆盖全国的农产品基地资源优势,全力推进“农超对接”、“农餐对接”、“农校对接”、“场店对接”工程,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
对于新发地未来的发展方向,戴中久表示,农贸批发市场应该注重销售更可口、更安全营养的蔬菜。朝精细化发展,要增加特色菜的供应。赖阳建议,未来农贸批发市场应该向流通中心区转型,提供流通环节,不进行交易环节,直接从基地运到超市冷库。在批发市场转型中,不断提升农产品走向标准化包装,提高标准化包装率。另外,将对农产品的操作在冷链下进行,这样会使农产品的损耗率成倍下降。
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点击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