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有没有勇气救你 - 网络热点 - 中国食品报江西糖酒食品网
本网首页 本网头条 深度报道 名优品牌 江西美食 消费维权 市场监管 网络热点 食品安全 人物访谈 图片新闻 专家意见 超市商场 政策法规 糖酒汇 电子版 美食论坛
江西糖酒食品网 > 网络热点 > 正文

孩子,我有没有勇气救你

2014-03-13 16:40:47        来源:新华网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病人常以为医生不负责任,其实,医患之间更需要互相理解。今天,我们采访了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田永吉,听他讲了一段作为医生,在抢救一个孩子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到底应不应该放弃这个孩子的治疗呢?”

  这是去年,我面对一个叫彤彤(化名)的患儿时,想得最多也是最纠结的问题。

  彤彤是一个来自黑龙江的2岁女孩,因患高位颈髓内肿瘤,在当地多家医院均未能有效治疗,最终来到我所在的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就诊、手术。手术非常成功,但因孩子入院时身体状况极差,术后却感染了真菌性脑炎。这是一种罕见且死亡率极高的颅内感染,偏偏孩子又对特效药无法耐受。就这样,彤彤精神日渐萎靡,体温超过40摄氏度,情况堪忧。

  下一步要怎么治疗呢?就在我们几个医生为孩子下一步治疗方案攻关时,一天下午,孩子的父母突然来找我。

  “大夫,我们决定不治了。”彤彤的父亲几乎是强忍着哭泣,说出了这样一句让我颇感意外的话。

  “为什么?”

  面对我的疑问,他们道出了缘由:这对二十出头的夫妇来自农村,家境并不富裕的他们当初为了结婚已欠债累累。自从彤彤患病,一年多来为孩子看病,他们借遍了所有的亲戚、朋友,生活已不堪重负……

  谈到最后,这对夫妻各自抹了抹泪水,微微吸了口气,像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对我说:“大夫,我们已经从东北乡下一直到了北京最好的医院,你们来了那么多专家会诊,手术也很成功,可孩子身体太弱了,这不怪你们。治好的希望不大了,家里也实在找不到钱了,所以就让我们把孩子抱回去吧,我们还年轻,将来可以再要一个。”

  谈话至此,双方陷入一片沉默。

  通过和这个家庭两个多月的接触,我能理解他们的处境。但作为一名医生,我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彤彤目前的情况确实不容乐观,坚持治疗的最后结局极可能是人财两空。但另一方面,彤彤所患的并不是恶性肿瘤,只要解决好真菌性感染的问题,孩子就能恢复健康,这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怎能轻言放弃呢?

  情急之下,我对彤彤的父母说:“孩子得的毕竟是良性的病,再坚持一下吧,医生都没放弃呢。”

  孩子的妈妈噙着眼泪点点头:“好吧,我们还是听大夫的,再咬牙坚持试试吧。”

  家属的“配合”,本该让我这个主治医生感到高兴。但冷静之后,我却无比纠结:彤彤目前的身体状况极其糟糕,家属主动放弃治疗,作为医生应该干预吗?从人道主义角度而言,我的“劝阻”也许是对的,但目前谁都没有把握能治好孩子,如果再坚持一两个月,最终还是走向了最坏的结果,那时候这对夫妇会欠债更多、痛苦更大。这样的风险,是这个家庭能承受的吗?这对他们好吗?

  纠结还不止于此,如果家属要面对人财两空的最坏结果,会不会怪罪于我,索要赔偿,甚至失去理智?我知道这样想有些“自私”,但脑中闪过有关医闹、伤医的媒体报道,却着实让我忐忑不安。

  到底要怎么办?

  “关键时刻,医生冒点风险是值得的,你面对着无法重来一次的生命。”天坛医院副院长张力伟教授很多次结合亲身经历这样对我们说。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神经外科中心张俊廷主任总爱引用一位医生的墓志铭,此刻有了现实意义。

  “我们还是听大夫的”,彤彤父母对医生的信任,更让我觉得有责任鼓励家属和我一起再坚持坚持。

  彤彤住院的半年,我内心备受煎熬:期盼、担忧、纠结……好在科里前辈都给予帮助,小儿神经外科着名专家马振宇教授组织全中心会诊讨论,小儿神经外科专家甲戈主任亲自给彤彤做分流手术,我也下班一有空就去查找文献,开会遇到专家就请教经验。最终,孩子康复出院。

  一出悲喜剧,终以大团圆结尾,令人欣喜。但作为主治医生的我深知内中曲折,深感如履薄冰。虽然医生都会精益求精,希望病人顺利康复,体现医者自我价值,但医学终究是不确定、不完美的科学,无论医生还是患者,都要接受这种科学的局限性。

  然而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很多家属不能接受治疗的“不成功”,更无法面对“人财两空”的现实,伤医极端事件频见报端,医闹之风愈演愈烈,让我和同行们人人自危。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治愈希望渺茫的病例面前战战兢兢,也是人的本能反应。我想过,如果当时彤彤的父母表现得不依不饶,或是透露出怨恨的情绪,也许我的决定会截然不同。

  患者及家属对医生的不信任,医护对患者及家属的提防,这种彼此僵持的局面,受损的不仅是患者,更使医学在面对疑难杂症时止步不前。

  这时,如果医生能和患者及家属多做一些“话疗”,多进行一些沟通,患者和家属又能对这种科学多一份理解,对这种职业多一些信任,医生才能不再畏手畏脚,愿意为哪怕渺茫的希望冒险前行。

  都说医患关系和医改的漫长与艰难有关,但杀医案件的频频发生、医疗场所暴力的滋长,难道仅仅简单而粗暴地归罪于医改进行时吗?难道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一日不解决、医改一日不完成,我们就要容忍医疗暴力的“存在即合理”吗?显然不是。医患关系更是一个关乎信任、关乎底线,需要耐下心来、从小做起的“大问题”。

  手术室之门见证了多少人间悲欢,我不希望它还要目睹医患之间的极端事件。请信任我们,作为曾在希波克拉底誓言前郑重起誓过的群体,我们的光荣与梦想,正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每一次手术室开门都成为亲人再团聚的通道;但也请给与我们理解,医学是有成功也有失败的科学;医生,往往只能“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听完这个故事,您懂了一些吗?(完)

分享到:

上一篇:2013年我国批准发布国家标准1870项
下一篇:罗保美三国在黑海举行联合演习

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点击查看全部
我的态度: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 登录 | 注册
国际天然有机展将举行 国际天然有机展将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