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28 09:59:41 来源:中国食品报
春节期间,朋友圈中满眼尽是“食品秀”。在目不暇接的信息中,食品安全不和谐的音符没有出现。但是,笔者在外地度假期间却发现,一些地方的特色美食仍然有假冒伪劣充斥其中,而实际上当地的监管又是非常严格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地方特色美食如何发展才能更加规范?这倒让笔者想起了前一阵子河北河间发生的“指马为驴”事件。
据了解,在河间这个不大的地方,为了防范不断出现的假驴肉问题,当地甚至设立了多达20多个监管单位,但是驴肉造假在当地仍是个公开的秘密。于是,人们开始质疑监管部门,如果能多费些心思,也不至于造假如此猖狂。
但是监管部门也觉得很委屈。据了解,在当地,这种连片式、大规模的民间“假驴肉”制销链由来已久,当地食品监管部门也曾对其进行过严厉打击,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反倒使制假者养成了极强的“反侦察”能力,并且有越做越大之势。所以,“猫捉耗子式”的反复较量让监管部门一时失察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在不少地方都存在此种现象。当年的沙县小吃、周黑鸭等着名特色地方美食也曾遭假冒痛楚。出现问题监管部门当然要反省,但是以一方力量不能形成合围之势时,其他政府部门又该在事件中发挥什么作用?公众除了指责、建议之外,还能做些什么?毕竟,在食品安全这个关系各方切身利益的问题上,谁都不是旁观者。如何维护百年品牌,各方的作用都不可缺失。否则,不从根儿上解决问题,就只能陷入“曝光—整治—再曝光—再整治”的死循环。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更何况监管不能流于形式。当专项整治或是突击不能发挥作用的时候,就必须要制定常态化、长期化执法的机制,当然,这需要执法者多费些心思。以当地监管部门的力量而言,只要多用心,抓住违法者应该不在话下。但是,问题是只靠监管一己之力,“假驴肉”们就能完全消失吗?
还以驴肉火烧为例,在华北地区,驴肉火烧是大家所喜爱的传统小吃,大大小小的驴肉火烧店遍布在华北的各大城市,声名远扬。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河间驴肉火烧产业从业人口5万余人,年产值72亿元,年出栏肉驴11万头,年加工驴20万头,拥有自主商标20多个。可以说,驴肉火烧是当地极其重要的餐饮产业。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驴肉火烧正从小吃品类走向品牌。多家驴肉火烧品牌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遍布大江南北。据报道,仅北京去年一年就增加了2000个火烧烘焙炉具,也就是相当于2000家门店。但多为夫妻店或街边店,给消费者造成一种“脏乱差”的固化印象。
为何类似的“假驴肉”问题近年来屡禁不绝?百年品牌的维护还需消费者和从业人士的共同努力,而相关部门和业内人士也要从促进产业升级,以现代化规模生产与运营来降低成本方面,做一些长远考虑。
笔者以为,地方特色美食规范发展,加大监管力度必不可少,对于造假必须从严处以顶格重罚。同时,还要以法律手段净化市场环境,从根源上防止制假原料流入。另外,群众的力量不可小觑。为什么在各地实施举报制度后,消费者仍不积极?有关部门当反思。同时,媒体不仅要揭露问题,更要发挥正向的积极力量,对于那些规范发展的地方品牌加以报道和推广。杨晓晶
上一篇:春节饮酒从“多喝一点”到“喝好一点”
下一篇:选对主食 吃好三餐
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点击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