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8 13:55:11 来源:中国企业报
11月下旬,中国两大乳业巨头伊利、蒙牛在新西兰大动作频频,引发业内外关注。业内人士对此表示,随着中外原奶生产成本差距的拉大,中国乳企出海意愿加强,未来随着乳业巨头在海外投资产能的释放,将对中国乳制品行业产生更深层次的影响。
中国乳企
杀入恒天然大本营
记者注意到,与此前中国乳企在海外建厂不同,伊利和蒙牛这一次在新西兰的项目,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液态奶生产上。
记者从伊利方面了解到,公司用于新西兰南岛怀马特市生产基地2期扩建的20亿元投资中,有很大比例用于UHT(超高温瞬时灭菌)液态奶及生牛乳深加工项目。无独有偶,在伊利发布公告的第二天,蒙牛乳业也宣布,将与新西兰合作伙伴鹏欣和美卡(Miraka),就以中国作为目标市场,增加新西兰UHT产品产量和品种,并加强在新西兰乳制品产业的资本投入展开合作。
同时,蒙牛旗下雅士利位于新西兰北岛怀卡托的海外生产基地,将于2015年初全面量产,预计年产婴幼儿奶粉5万吨。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中国高端UHT市场规模约为150亿元,除了伊利金典和蒙牛的特仑苏,进口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约为60亿元,且规模不断扩大。数据显示,2014年1至8月,中国进口液态奶达20.3万吨,同比增长64.6%。伊利、蒙牛在海外构建奶源,生产自己的高端UHT奶进入中国市场,将有效地同国外厂商竞争高端UHT奶的市场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伊利和蒙牛分别扎根于新西兰南、北两岛,尤其是蒙牛所处的北岛,原本就是恒天然的“大本营”,未来中国乳企将同过去的供应商从奶源到市场展开直接竞争。
海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从新西兰进口奶粉68.7万吨,基本都由恒天然提供,按照伊利、蒙牛以及2010年收购新西兰新莱特的光明乳业(600597,股吧)三家目前的产能布局,恒天然近三成的市场份额将被中国企业取代。
国内奶源饱和
乳企被迫出海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2013年的恒天然“乌龙奶粉”事件,所导致的奶粉禁运和中国市场“奶荒”,是中国乳企加速出海的直接原因。“我们加快海外牧场的布局,不仅仅是为了奶粉,而是一个低成本的资源保障,这是未来市场竞争的基础。”资深乳业分析师宋亮表示,“现在不做,将来在奶源等方面都将受制于人,谁都不可能长期与缺奶、高成本相抗衡。”
同时,国内奶源趋于饱和,乳企也不得不将争夺优质奶源的军备竞赛向国外延伸。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奶源能发展的增量已经所剩无几,“全部霸占不可能,但所谓的三个黄金奶源带已经被各大企业分得差不多了。”呼和浩特奶业协会一位人士分析,如果在奶源布局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中国乳业的竞争格局仍难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万头牧场”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但中国存栏100头以上的奶牛场和养殖小区的比例上升的速度却非常有限,截至2013年末仅为40%左右,年增长率不到3%。投资成本高、回报周期长,企业自建奶源基地积极性并不高。宋亮告诉记者,中国目前在建的奶源地的确不少,但是真正投产的却不多。
北京一家大型牧场的负责人苏先生表示,“国内牧场建设的‘标配’是每头牛1.5—2.5万元,以前建一个千头规模的牧场只需1000万元,现在动辄要上亿元。特别是近年来国内饲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回报期也越来越长,风险也随之升高。”
乳企出海
养殖业恐受波及
记者从伊利方面了解到,公司已与当地47家奶农签订了长期购销协议,基本能够满足生产所需。据介绍,在新西兰,乳企可以通过各种指标检测对每天收购的原料奶进行定价,按月、季等时间段进行结款,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价格大幅度波动,有利于企业掌控成本。
然而,对此业内也有反对的声音。中投顾问产业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扈志亮指出,国内乳制品企业海外投资与国内投资有一定冲突性,因为海外投资更具有经济性的话企业或会降低对国内投资的兴趣。
“像伊利、蒙牛这类作为中国乳企中的佼佼者都跑到国外去开发奶源,会对国内的奶源市场造成不小的冲击,不仅对国内中小企业的影响非常大,还会对国内养殖人员养殖热情造成严重打击。”业内专家王丁棉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进口奶源在品质和价格上都占据优势,是企业首选,而且为了减少成本,企业可能会越来越多的使用进口奶源,所以,未来国内对生鲜乳的需求量可能会出现下滑。”国内的一家乳企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今年乳企收奶明显减少,原奶的价格一路下滑,可我们的成本不断增加,现在每产1吨奶要赔七八百元。”山东省一家养殖场的负责人说,“很多养殖场和养殖户都在卖牛,过去1000多头牛,现在只有100多头了。”
上一篇:蒙牛“特仑苏”,成就乳业高断臻品奶
下一篇:最后一页
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点击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