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中国食品报网

吉林省: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

2019-01-14 09:00:16来源: 中国食品报网

   上世纪80年代初,吉林省广大农村与全国农村一样,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投身于农业农村改革开放的大潮。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吉林省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加快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主题,突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农业农村发展改革各项工作的活力和动力明显增强,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吉林振兴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本报记者 王磊)。

  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卓有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及同年7月在吉林省视察时作出重要指示——“吉林省要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把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实施《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2016-2025年)》。从2016年开始,围绕扎实推进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全省各地、各部门精心施策、整合力量、勇于创新、务实奋斗,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跨越式、突破性进展。

  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粮食产能稳定,生产结构优化。2017年吉林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698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76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达744亿斤,连续5年突破700亿斤。国家商品粮基地的地位更加巩固。

  园艺特产经济步入快速发展期。2017年,吉林省设施农业种植面积新增32万亩,累计达146万亩,比2012年增长60.4%;2017年,园艺特产业总产值实现1750亿元,比2012年增长66.7%;园艺特产品加工产值实现900亿元,比2012年增长70%。

  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向好。加快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等项目建设,5年来共投入初加工设施建设财政补助资金2.2亿元,建设储藏窖库4400座,增加储藏、保鲜能力33.44万吨。2017年,玉米加工业重点企业满负荷生产,加工量增长20%,平均利润增长近1倍;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600亿元,比2012年增长58%。

  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到2017年末,全省龙头企业发展到5700个,比2012年增加2500多个;省级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00亿元,比2012年增长14%。5年来,省级累计安排固定资产贷款贴息资金3.9亿元,扶持龙头企业建设重点项目近200个,拉动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230亿元;启动投资300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55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发展到857个,其中国家级示范村镇达61个,分别比2012年增加363个和41个。

  休闲农业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培育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1个、示范点15个、全国最美休闲乡村20个、三星级以上示范企业35个,分别比2012年增加了8个、8个、18个、21个。2017年,营业收入达到85亿元,年均递增15.8%。

  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

  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序推进。在完成建设任务414万亩基础上,2018年安排建设任务215万亩,其中高标准水田86.5万亩,占比40.2%;高标准花生、大豆、高粱、葵花、马铃薯等特色作物基地85万亩,占比39.5%;玉米高标田43.5万亩,占比20.2%。

  农机装备建设继续加强。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2.048亿元;创建全程机械化示范区130个;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比2012年提高16.1个百分点,比全国高20个百分点,处于全国第一梯队。

  科技支撑能力稳步提升。基本实现化肥施用量零增长、农药施用量负增长。测土施肥粮食主产区全覆盖、手机信息化服务全覆盖。实施农田灭鼠1600万亩、生物防螟3340万亩、航化作业300万亩。“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发展到5家。

  五区三园建设陆续启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有序推进。

  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重点,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

  规模经营稳步推进。土地流转面积2366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37.56%,从事种植业的新型经营主体达到16.8万户。建设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881个,覆盖县乡村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农业信息化加快发展。基本完成农业卫星数据云平台建设,全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新增标准化信息服务站7362个。建成省级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开发了玉米、水稻、设施蔬菜、人参和杂粮杂豆5个产业物联网技术服务系统。全省共建设物联网应用示范点90个,可实现包括视频数据在内的15项数据的采集分析和预警处理。推广应用“易农宝”手机客户端用户51万户。“12316”信息服务每年为全省农民减损增收15亿元左右。开发建设吉林省“好汇购”农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电商销售各类农产品20.42亿元。

  农产品品牌建设力度加大。推进吉林大米、长白山人参、吉林杂粮杂豆、吉林长白山食用菌、吉林玉米和吉林优质畜产品等六大“吉字号”品牌建设。启动梅河大米、松原小米、扶余四粒红花生、双阳梅花鹿等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建设。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建设,经质监部门颁布的农业地方标准500多项。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蔬菜、水果和食用菌合格率分别为97.8%、100%、100%。全省“三品一标”认证数量达1900多个,监测面积达1150万亩。创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县6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9个、省级安全县11个,创建蔬菜、水果标准化示范园500多个。

  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日益美好

  强化政策支持。研究制定和实施促进农民增收四年行动计划和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棚膜经济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及促进农民增收等配套支持政策,落实低保、救助、保险、补贴等政策措施。

  强化产业挖潜。重点挖掘结构调整、设施农业、畜牧业、转移就业和脱贫攻坚的增收潜力,发挥流通服务、节本降耗、品牌带动、规模经营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

  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8598元增长到2016年的12123元,位列全国第12位,年均增速8.97%。2017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950元,增长6.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0279元,增长8.0%;农村恩格尔系数为28.2%。

  乡村振兴让新农村更加美丽宜居

  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通村公路总里程超过8万公里,通村率达到100%。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农村居民1000多万人及农村学校师生70多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电网改造基本解决农网低压电“卡脖子”问题。改造农村泥草房76.4万户、危房24.8万户。

  农村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全面提升农村义务教育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水平较5年前大幅提高。资助152.5万名困难群众参加医疗保险,供养农村特困人员近11万名,平均补助水平达到3300元。全省有乡镇卫生院779个,床位1.8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1万人。全省所有县(市、区、开发区)均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有1240.85万名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63%,建设农村社区3090个,建设农村文化小广场5037个。

  美丽乡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村达到8870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约95%。建立村规民约的村达到7969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85%。累计创建美丽乡村389个,创建美丽庭院20万个,干净人家50万户,打造文化品牌村800个。

  重点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先后启动3批1276个重点村建设,建设项目3888个,重点加大脱贫攻坚支持力度,有效助推贫困村脱贫。

  投入力量不断加大。5年来省级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9亿元,带动地方财政投入10亿元。全省设立专项资金的市(州)达一半以上,县(市)达60%。

  改革开放40年给吉林省“三农”带来的巨大变化,令人震撼和自豪。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一个更强、更新、更美的吉林乡村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0
0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