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
发动行业力量助力食安监管
紧抓特色食材强化蒙餐品牌
(本报记者 薛海军 孙鹤)日前,在内蒙古自治区两会上,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樊中华、张学珊就内蒙古的食安治理与蒙餐文化传播提出了各自的意见与建议。
从体制和人员组成上完善食安共治格局
“为了治理食品安全,我国各级政府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简称‘食安委’),但食安委主要由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组成,职能部门只是重在监管。我国一直提倡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五位一体,但就目前来看只是重视了监管,作为食品安全这样一个宽范围、重领域的全民关注的重要民生工程,应该有更多人直接参与其中。”自治区政协委员、内蒙古食品商会会长樊中华认为,食安委的机构人员组成,应该吸纳食品类专家学者、高校教授以及行业协会、食品企业、媒体等方面的人员,共同监管、共同治理,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形成食品安全共治的格局。
樊中华表示,只有政府一头监管而没有行业引导、行业自律、行业监督,食安监管很难全面发挥作用。比如说,在食品安全建设方面,很多企业并不是主观意识出现食品安全质量问题,多数原因在于从业者对食品安全的知识方面存在盲点,这需要职能部门进行长期专业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把控食品安全的能力。此外,行业组织最懂行业,且天天和食品企业打交道,将行业组织人员纳入食安委,可以发挥最大优势,真正形成“食安共治”。
此外,樊中华还就食品企业因物流成本对参与国内外大型展会积极性较差等做了分析。“近年来,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型展会邀请内蒙古食品参会企业,但因物流成本较高,很多行业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导致失去了最佳的宣传展示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更好的走出去”。樊中华建议政府部门加大物流方面的支持,让企业更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展示宣传活动,进一步助推内蒙古农畜产品走出去。
以“三好战略”为引领提升蒙餐品质与效益
近年来,内蒙古餐饮市场大放异彩,尤其是蒙餐标准发布以来,蒙餐特色餐饮规模迅速扩大。张学珊认为,内蒙古餐饮业要发展,要高举民族文化大旗,并与其他菜系广泛交流,通过对蒙古族饮食进行深度开发应用,形成独具特色的蒙餐,打造一大批蒙餐品牌店及特色小吃连锁店并健康发展。
张学珊表示,内蒙古是食材生产输出大省,羊肉、马铃薯、奶类、杂粮、林下产品等特色食材都位居全国第一,并且在国内外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但同时也处于产业链底端。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从田头到舌头”,加大转化力度,向高附加值要产值、要效益。内蒙古餐饮业一定要充分利用特色食材资源优势,依托蒙餐文化做大做强蒙餐。像已经走出去的西贝、小尾羊、女神、额尔敦、阿健、老绥元、内蒙古饭店等,都是依靠内蒙古特色食材和特色蒙餐而享誉区内外、成为内蒙古餐饮界龙头企业的。草原文化、蒙餐文化是内蒙古餐饮事业进入更高层次和境界、名扬国内外的强有力文化支撑和智力支撑。
张学珊建议,自治区政府在打造蒙餐体系化中,要面对蒙餐建设的新形势、新压力和新挑战,以“三好战略”(好味道、好食材、好平台)为引领,提升蒙餐的品质和效益,提高蒙餐发展水平和规模。充分利用蒙餐食材绿色天然、原汁原味的优势,重点打造蒙餐系列品牌,使之尽快系列化、标准化、规模化。进一步加大对内蒙古优秀传统民族特色的菜系、菜品和饮食专着的挖掘整理,加强对《饮膳正要》的研究推广,让其成为蒙餐的理论基础之一。同时,建议自治区政府迅速启动扶持“草原十大蒙餐特色小吃连锁店,创造10个百亿产值”蒙餐美食业态,将草原十大蒙餐特色小吃连锁店全部以地名命名;鼓励扶持蒙餐运营机构,每开一家店,自治区政府财政补贴5万元、盟市政府财政补贴5万元;利用5年左右时间在全国(全球)开出1万家草原十大蒙餐特色小吃连锁店,创造形成10个百亿产值的企业,成为以转化内蒙古特色食材为目标、加大特色食材“从田头到舌头”转化力度的典范。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