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各类英才 健全产学研一体化新机制 创新引领发展 食品行业应如何开拓思路-中国食品报网

集聚各类英才 健全产学研一体化新机制
创新引领发展 食品行业应如何开拓思路

2019-03-20 10:43:41来源: 中国食品报网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科技创新带给转型中的中国以巨大活力和经济增长力,并切实影响着人民的生活质量、思维方式和幸福指数。今天的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创新能力,将新技术快速转化为生产力。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发挥我国人力人才资源丰富、国内市场巨大等综合优势,改革创新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机制,大力培育专业精神,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各类创新挑战,食品行业应如何营造良好科研生态,实现创新加速度,让各类英才竞相出现, 创新成果争相泉涌,对此,业内专家及企业各抒己见。】

  本报记者 连荷 王薇 李松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

微信图片_20190320105408

  实践证明,中国食品工业由大到强的关键是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食品科学技术进步是食品工业跨越发展的直接推动力,我国食品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涵盖了食品产业全过程,包括食品科学、食品营养、食品加工、食品装备、食品配料与添加剂、食品流通与服务、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等环节。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是创新的市场动力。例如,挂面行业的创新十分活跃,亦由此形成了各具优势的差异化竞争格局。在行业分化趋势明显的背景下,尽管中小挂面企业占比微下滑10%,但由于迎合了当代的消费需求,其中的部分特色面生产企业逆势启航,新增产能近60%。同时,挂面行业的智能化将在近3年内实现突破。装备行业的创新,给行业以更多的选择。希望越来越多的企业懂得用科技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食品科技进步为食品产业发展输送创新人才、发现创新知识、开发创新技术、转化创新成果,有力地支撑并引导了食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内食品科技与工业的基础研究与人才培育体系的夯实,也是形成良好科研生态的关键。235所国内高校设立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还有24所博士点院校,100余个硕士点院校。这些高校中设立的约750个与食品有关的专业,正在逐渐形成各具优势的专业特色和区域特色。此外,国家对食品科技项目的投入加大。在以“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科技计划的推动下,我国食品学科展示出特色明显、竞争力较强和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特点,广泛参与到国家层面上的重大、重点科研计划的研究,学科优势地位已充分显现。

  国拨经费“四两拨千斤”带动效应明显。科学研究水平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持续加强,食品学科领域内的研究论文发表总量逐年递增。尤其是最近两三年,更是呈迅猛发展之势,增长速率明显高于世界平均速率。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年来我国食品科学研究欣欣向荣的发展状态。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创新,需要一种“跳出窗外”的思维。行业间的交叉与融合,往往会碰撞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创新想法。新创新理念的介入,往往能激活行业,形成“杂交复壮”的优势。一个行业中科学家越多,对行业的健康发展就越有利,对健康消费的引领就会越好。

  邵阳学院食品学院党总支书记赵良忠:

微信图片_201903201054081

  创者,始也,新者更也。俗语曰:“变则通、通则久”,推陈出新,乃为万物亘古不变之理。于国,创新能力的强弱,关乎国家的发展。创新是一种独特的认知能力,是主观能动性的高级体现,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核心动力和源泉。“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领异二月花。”创新的要义就是在于变和新,可以天马行空,脑洞大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于一个科研团队而言,科技创新活动以研究开发课题为核心,产生新思路、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并且通过帮助企业中试、工业性试验及技术咨询服务等手段,推广与扩散研究课题的创新成果,服务于社会发展,带动国家经济增长。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科技创新成为两会热议话题。纵观发展态势,于一个食品企业来说,产品和技术创新是关键,创新是维系一个企业方兴未艾的技术要点。精加工,离不开科技创新,副产物综合利用,离不开科技创新。

  创新是永恒的话题,“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是解决行业痛点的钥匙,创新钥匙开启行业新的发展模式,开创新发展趋势,创新永远在路上。以豆制品行业为例,二次浆渣共熟制浆工艺是熟浆工艺中最具中国特色的技术,但一直难以实现产业化,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实现了二次浆渣共熟制浆工艺的工业化自动化生产,打破了国外在熟浆工艺上的垄断,而且在生产过程中,有效地实现了蛋白质、脂肪和多糖的溶出,提高了产品的品质和得率。

  困扰豆制品行业的另一个痛点是加工过程产生的副产物得不到高效利用,导致行业的利润低,附加值低,同质化严重,这恰恰是创新能力弱的表现。学院科研团队采用纯种发酵技术将豆制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豆清液进行生物发酵,并与贵州酸汤发酵技术巧妙的结合,不仅解决了豆制品行业副产物高效利用问题,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大幅提升了豆制品行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贵州酸汤行业生产技术水平低、发酵周期长、产品质量不稳定的行业痛点,成功推动酸汤产业进入智能化时代,可谓“一石二鸟”。近年来,学院所服务的邵阳企业年总产值超过11亿元,湘派豆干在全国休闲豆制品市场的占有率也从不到30%提升到了40%。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院长助理鲁军:

微信图片_20190320105447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给科研机构带来三个利好:

  一是项目支持利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促进发明创造和转化运用。这决定了今后应用型的科学家将会大量涌现,应用型的科研机构在科技成果向行业转化的角色更为突出。科技创新不是空话,不是锁在抽屉里的论文,要变成实打实的产品。这样就要求从事食品研究的科技人员,面对不断升级的消费,付出更多的真诚。只有这样,国家项目支持的科研成果才能落地,科研机构和人员的努力,才会真正地在国家发展的宏图上落地。

  二是行业应用利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将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政策扩大至全部制造业领域。强化质量基础支撑,推动标准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接,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这对于从事应用基础研究的科研机构无疑是一个利好。在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进程中,离不开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企业的优惠政策将给予企业发展充分的自主研发动力和发展自由度。具体到食品行业而言,我们会看到更多的企业深化供给侧改革和创新升级。切实满足企业需求,解决企业痛点的优质技术服务,将是有实力的科研院所对接行业应用的重点。对此,国内的科研团队应该做好准备。

  三是人才激励利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员,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项目间接经费占比,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不设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使用。这是对科研机构最大的利好。用体制激励人才,用体制保障科技,让科技人员有效益、有激情,主动创造创新,这样就形成了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科技市场的良性循环。最终激发了科研机构的源动力。

  作为从事食品、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的科研机构之一、创新型试点企业,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进行着创新发展的尝试,将在国家政策的引领支持下,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服务行业企业,为中国食品工业增光添彩。

  沈阳师范大学粮食学院院长肖志刚:

微信图片_20190320105518

  当今之世,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国家实力的关键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农业是基础性产业,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我国是农业大国,用科技手段助推粮食发展,对国家和人民而言至关重要。

  粮油副产物加工业是粮食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粮食附加值的一项重要产业。粮油副产物加工业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对于满足现阶段人们对粮食食品多样化、优质化、营养化和方便化的需求,对于促进食品工业发展,改善人们的食物结构和营养结构,提高人民生活和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能引导粮食生产结构调整,延伸粮食产业链,对促进粮食资源的综合利用和转化增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粮油加工过程中副产物较多,通过对粮油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粮食学院的科研团队坚持紧密围绕提升粮食安全能力国家战略问题,将以科技手段解决粮食供求平衡问题视为社会责任,从粮食副产物可食性利用角度探索提升粮食安全能力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路径。组织优秀科技人才,加强学科建设和学术梯队建设,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同时,学院积极与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牵头组建粮食高效加工协同创新平台、辽宁省粮食产后减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粮食储藏与加工安全技术创新团队,有效解决地域粮食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并实现技术集成。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所长李东:

微信图片_20190320105548

  我国的食品工业是一个以中小型食品企业为主体的传统民生产业,目前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伴随着国家“健康中国”战略的布局和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推进,我国食品工业的转型升级成为必然。食品产业的产品创新,需要重视与我国传统文化、饮食习惯之间的融合。

  食品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安全和心理受用度是创新的底线。如何通过创新让传统饮食焕发出新的活力,是食品营养科技工作者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创新需要思维的交流与碰撞,食品领域创新体系的构建需要以落地为目标,以科研开发机构及相关企业为基础,而学会、协会及基金会等行业组织在这方面有着天然优势。北京市科协提出的“创新簇”,就是用创新链将创新要素聚拢起来,形成有利交流创新的生态,通过学会、协会、基金会等行业组织,把更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制度化地吸引到创新实践中,进而带动行业的整体发展。作为长期专注于食品营养健康产业应用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的科研机构,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面向大型食品企业提供新品开发的专业化技术支持、面向中小型食品企业合作共建企业研发中心,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推动成果技术落地。

  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国家战略,人才是根本,人才是创新的发起者与推动者,营养源所连续两年引进10名博士,构建了营养与功能成分分析检测、营养与功能评价、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研发等行业细分技术团队,先后为伊利、蒙牛、扬子江药业等多家食品企业提供检测和评价服务、技术性服务及专业化服务。这就需要科研院所结合自身的特色与业务,摒弃浮躁,系统性、持续性地为行业发展集聚、培养、沉淀一批优秀的专业化人才团队。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谭斌:

微信图片_20190320105609

  让美味的食品更健康,让健康的食品更美味,这是食品产业永恒的发展目标,也是食品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从科研人员的角度来看,创新更注重引领,在实践中探索一条真正可行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例如,在构建我国粮食营养健康多元化、主食产品新生态方面,要以全产业链的思路,推进健康谷物食品的发展。这需要校企联手,共同致力解决以下几大问题:解决杂粮从原粮到制品上餐桌问题;解决杂粮产业链价值提升及“粗粮细吃”问题,开发高杂粮含量产品;引领传统面制品产业的营养健康升级与多样化发展。健康(全谷物)食品开发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谷物食品开发的技术体系、全谷物食品的健康促进作用评价体系、全谷物食品的标准体系。其总体技术解决方案要从原料的安全性和专用性,专用工艺与装备、颗粒细度控制、稳定化,营养科学复配,以及色泽、风味、口感改善问题等方面全面着手。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团队正专注于全麦及全麦制品的创新实践,从其口感、风味色泽及货架期等方面着手试验。目前,100%的全麦挂面已完成生产调试。

  江南大学中美乳品创新中心主任周鹏:

微信图片_20190320105637

  江南大学通过积极搭建载体平台,促进协同创新。紧密围绕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目标,联合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形成适应市场竞争要求和企业发展需要的产学研技术开发体系。同时,利用协同创新大楼这棵“梧桐树”,引来诸多“金凤凰”共建研发中心。双方围绕企业现有技术升级、消化吸收引进的新产品和新技术等方面展开合作研究,通过开放、联合、协同的运行机制,为突破产业核心技术、促进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实现校企合作双赢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合力。

  以中美乳品创新中心为例,由美国乳品出口协会与江南大学共同建立的这一平台,共同开展乳品领域的科研合作、共同提升乳品领域创新能力、共同推动乳品领域的学术交流。同时,通过具体的教育和科研项目,丰富学生的学术经验;结合实际操作的乳品应用研究,加强学生的研发技能,助力学生取得成功的职业发展。另外,中心应用乳品原料,推进为中国消费者定制的创新型产品研发,并结合中国食品行业的需求,共同推动创新项目的开展,为我国消费者研发具有优良功能性、多样性和营养性的新型食品。

  历年政府工作报告谈“创新”

  ●2015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必须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造传统引擎,打造新引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个人和企业要勇于创业创新,全社会要厚植创业创新文化,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

  ●2016 强化创新引领作用

  强化创新引领作用,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启动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壮大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到2020年,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2017 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实体经济优化结构,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完善对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中心,打造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切实落实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完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体系。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实施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广聚天下英才,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定能成就创新大业。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鼓励大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加强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支持,打造面向大众的“双创”全程服务体系。

  ●2018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启动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鼓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融通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落实和完善创新激励政策。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对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科研人员,采取灵活的薪酬制度和奖励措施。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

  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水平。要提供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放创新资源,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打造“双创”升级版。集众智汇众力,一定能跑出中国创新“加速度”。

  ●2019 坚持创新引领发展

  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发挥我国人力人才资源丰富、国内市场巨大等综合优势,改革创新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机制,大力培育专业精神,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扩大国际创新合作。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促进发明创造和转化运用。

  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员,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项目间接经费占比,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不设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使用。我国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科技人才队伍,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就一定能够迎来各类英才竞现、创新成果泉涌的生动局面。

  进一步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向深入。鼓励更多社会主体创新创业,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加强全方位服务,发挥双创示范基地带动作用。把面向市场需求和弘扬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善聚善用各类人才,中国创新一定能更好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应有贡献。


0
0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