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餐是外卖下一个机会点?
“外卖市场厮杀一片,团餐市场蠢蠢欲动”是2019餐饮行业的最新写照。平台扣点涨了,外送费涨了,消费者对外卖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外卖大洗牌即将到来,一些外卖老板正在把经营重心向团餐转移。相比to C的外卖,to B的“外卖团餐”会是门好生意吗?
外卖团餐利润优势明显
和去年业内预测的情况一样,今年外卖进入低利润的成熟期。
一位做了两年外卖的小餐饮老板说,2019年一开年,外卖的抽成就涨了,普遍从百分之十几涨到超过百分之二十。广州至尊披萨创始人陈天龙表示,外卖发展势头和抽成比例提升速度超出了他的预期,“过去几年,从零抽成发展到2个点、5个点、6个点……”外卖利润率随之下滑。
一边是平台对商家的扣点越提越高,一方面是食材、房租、人工、管理、装修、营销等成本不断上涨。外卖老板们抱怨:做to C的生意,压力太大了。
有一部分人盯上了to B的生意,以期收获规模利润。
“一般来说,to B的团餐外卖利润会高于to C外卖。团餐一单可以送很多份,省了配送费;而多数团餐平台的扣点更低于外卖平台扣点。”鸵鸟食代负责人阴磊表示,无论是备货还是配送,外卖团餐的利润优势更明显。
实际上,无论是外卖还是堂食,团餐都是一片大有发展空间的“宝藏”。数据显示,2017年和2018年团餐占中国餐饮总流水的30%,是一个万亿级市场,2018年团餐已经达到1.4万亿元。相比于国外的团餐市场,中国国内无论是成熟度还是规模,都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它既是餐饮市场的蓝海,也是外卖领域的蓝海。
投资人也嗅到了商机,最近一年对团餐的投资频出。禧云国际获得2亿美元A轮融资;荷特宝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投资是商业的风向标,团餐的获投,是否预示了未来外卖也能在团餐蓝海里“大有作为”?
外卖团餐走上“轻模式”
此前说起团餐,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承包、食堂”,想起千喜鹤、快客利、健力源这样的传统团餐。但传统团餐重人力,运营模式过重,面对市场变化很难跟上步伐。特别是在当前餐饮业,传统团餐正面临着三大痛点:一是模式老化,无法满足年轻白领的需求。“传统的大型公司或国企事业单位里,60、70、80后员工占主体,他们习惯了吃大锅饭食堂。但当90、00后员工成为主体,他们对团餐的需求会更偏向披萨、火锅这些品类。”阴磊说。可见,传统团餐和新用户人群的不匹配,是导致传统团餐模式很难走下去的重要因素。
二是中小公司越来越多,养不起一个“做饭的团队”。无论从公司规模还是从办食堂的人力、房租成本来说,“大锅饭”的模式会越来越少。在讲求精益经营的时代,民营企业养不起一个“做饭的团队”,解决员工就餐问题,要么提供小餐厅会员卡,要么承包餐厅订外卖。总之,请传统团餐企业入驻、自建食堂的情况,少之又少。
三是从夫妻小店订团餐,食安是个大问题。小规模企业能找来的资源有限,合作订餐商家以小餐厅、夫妻店为主,“食安”和口味单一又成了新问题。
不过,有“痛点”的地方,往往也意味着有机会。外卖团餐平台就是目前市面上出现的一种新模式:外卖团餐品牌搭建订餐平台,作为第三方连接企业客户和外卖商家,改变以往“入驻模式”,实现“即用即走”。客户企业通过团餐平台预定多个品牌的外卖,团餐平台把需求发送至各个外卖商家,商家接单出餐并按时将餐送到“团餐集中点”,由平台统一送至客户企业。这样,客户企业满足了年轻员工90%的就餐需求,外卖商家也省了多个外卖的单个配送费和每单提点。
眼下,外卖团餐主要有两种模式:送餐到企业,员工吃自助餐;企业订外卖,团餐送外卖上门。外卖团餐虽比传统团餐模式“轻得多”,但还不够“轻”。完成一次“送餐到企业式”的自助餐配送,至少需要3名团餐工作人员,分别负责分餐、配送等。这意味着,一家团餐企业如果想同时服务多个客户,要大量招聘员工。招了,团餐企业负担不起;不招,人手不够。还是没有从根本解决“重运营”问题。
继续细分问题,互联网团餐“黑马”鸵鸟食代在运营上做了优化:扩大合作商家数量,与共享厨房熊猫星厨达成合作,共用熊猫星厨所有商家资源,打通熊猫星厨周边300米商家,在外卖团餐上线。现在,鸵鸟食代已经积累了近千家餐饮商家资源,并有百家知名企业在鸵鸟食代订餐;把配送交给第三方,2018年鸵鸟食代率先和阿里的菜鸟达成战略合作,菜鸟作为第三方物流,负责鸵鸟食代所有的配送业务,现在北京已经覆盖了40多个站点。因为这两项改进,公司只用20多人就服务了一百多家客户企业。
减免配送费,降低平台扣点,获得规模利润。相比于to C的外卖,to B的团餐看起来是一门好生意。当“外卖”这个流量中心逐步走到顶点,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选择多元化的流量布局。在这个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那些先入局的餐饮商家能否获得先手优势?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餐饮老板内参)
我来说两句